【书斋】读《大学》有感
发布日期:2022-11-01 02:39
读《之江新语》时,便想细细读一下国学经典著作,疫情期间,慢下来的事情节奏让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精读一本书,品味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学。作为儒家经典著作、“四书”之一的《大学》,学生时代学习过部门摘录,那时虽说是逐字逐句的学习,知晓了字面寄义,却未曾有更多的明白与感悟。时过境迁,同一句话、同一段文字虽然字面寄义如旧,但明白与感悟却差别了。宋代以前,《大学》没有独立成编,收录在《礼记》中,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搜集起来,作章句集注,编纂成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一书。
《大学》以修身为焦点,提出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同时指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修身养性的历程,不仅需要内省,而且需要同外物相接,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,造就道德品性,完善人格。
《大学》强调修身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实现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志向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显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”《大学》开篇就叙述了儒家学说对“三纲八目”的追求。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这“三纲”可以说是《大学》的主旨;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这“八目”是为到达“三纲”而枚举的条目。
《大学》第五章,“子曰:‘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’无情者不得尽其辞。大畏民志,此谓知本。”孔子说:“听诉讼审理案件,我和别人是一样的方法,目的就在于使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。
”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再胡言乱语,使人心畏服,这才叫抓住了事情的基础。“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”,做任何事情都应抓住基础。于我的事情而言,一起案件的目的就是努力让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,努力不让类似的问题再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,教养是本,治理是末,期盼通过一份检察建议书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治理效果。
《大学》第六章,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”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万事万物,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,就必须接触想要相识的事务,而且对其举行彻底的研究。“是以《大学》始教,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
”《大学》开篇便教育我们,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,就必须多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,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对其举行更深条理的探究,最终彻底弄清我们所研究的事务的原理。这样看来,“格物致知”就是提倡用实际行动去论证“实践是磨练真理的唯一尺度”。开展近三年的检察公益诉讼事情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,接触更多的事物,明晰我们所从事的检察事情,发挥好检察公益诉讼的监视职能。
从前读《大学》想到更多的是修养自身的品性,如今读《大学》增添了自身事情的思考。作为检察干警,我愿努力“物格尔后知至,知至尔后意诚,意诚尔后心正,心正尔后身修”。事情与修身相辅相成,做好事情能够更好地修养品性,更好地修养品性就能够更好地事情。
本文关键词:168体育官网,【,书斋,】,读,《,大学,》,有感,读,《
本文来源:168体育官网-www.jntjzlsb.com
Copyright © 2007-2022 www.jntjzlsb.com. 168体育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ICP备52545824号-4